秦观是北宋时期以婉约词为代表作的著名词人,他和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是苏轼的得意门生。
关于他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记载的秦观和苏小妹在新婚时由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苏小妹作为民间传说中苏轼的妹妹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虽然历史上她是不存在的,但在故事里她和秦观结为夫妻起码是对秦观在才华上的肯定。
秦观的身世经历和柳永有些相似,他屡次应举不中,科场失意后放浪自娱,但他没有像柳永一样自此倚红偎翠,每每红牙执板,生活态度的不同形成了在词风上的大不相同。柳永的词市井味和胭脂味很明显,诗歌柔美通俗、感情直白细腻,而秦观的词在感情细腻的同时用词写句严守填词格律,开辟了一条清丽淡雅的路线。
高中教材中选取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便是秦观婉约词中的代表作,原文如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字面上讲述的是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恰巧与词牌名“鹊桥仙”相合,而秦观做这首词并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牛郎织女的感情。他在宋哲宗绍圣四年的七夕写下这首词,那时他在湘南郴州,不久前他南迁曾路过长沙,邂逅了一名艺姬,她美貌多姿又能够真诚待人,秦观于是将自己的真名和身份告诉了她。
虽然秦观仕途不顺,但是位列苏门四学士,他的文字在坊间流传甚广,几乎是无人不知。艺姬得知眼前人是大名鼎鼎的秦少游后对他更加殷勤温柔,为他“遍歌淮海乐府”,陪他在长沙游玩数日,两人情愫暗生。但是秦观紧接着就要往南方去,她对他说愿意侍奉左右,秦观答应她等日后自己北归,一定带她一起走。
在贬谪之路上的秦观带着思念来到了郴州,日夜想念远方的艺姬,他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以此寄托情思,又在分别这年的七夕写下了这首《鹊桥仙》。
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两人没有见面以前当然也有过度日如年、情思难捱的时候,但是等到秋风(金风)遇上了白露(雨露),意味着季节到了、七夕将至,他们踏上鹊桥相会在银河之上,虽然一年只见一面,但彼此始终深爱对方,朝朝暮暮的陪伴纵然好,但还是需要内心里有一番长情,只这一点就已足够把世间朝三暮四的男女比下去了。
另有一点,织女牛郎一期一会,但却可以永远保持联系。牛郎不死,织女是神,他们之间的会面和时间一样长久,这正是要历经生世轮回的凡人所渴望的恒定的爱情。秦观写下这首诗想必一方面是自我宽慰,寄托自己对艺姬的思念和爱恋,一方面也是希望她要相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会像牛郎织女般细水长流。
在当时词坛男女欢爱主题必然会提倡“难舍难分”、“纵情欢愉”,柳永《雨霖铃》中面对与歌姬离别他凄楚叹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在《一落索》中用“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来描绘分开后别情难捱,晏殊在《蝶恋花》里写道:“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无论是柳永、周邦彦还是晏殊,对于恋人之间的分别,他们都是不堪其苦、不愿分离。在这样的抒情大环境下,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离愁变成“下一次更好的相遇”,一改主流的悲凉。
这种脱俗的爱情,也正是“胜却人间无数”的另一体现,好似当人们都在唱诵“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来表达内心对友人分别的不舍时,王勃缺帮大家擦掉眼泪、抹去惆怅,告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你侬我侬的词坛风气里被秦观注入了一股哀而不伤的清流,把对爱情的期盼化为对爱情的坚信,用过好当下的生活来迎接相逢之日。于是,思念便也没那么难捱,爱情也甜而不腻。
可惜的是,艺姬和秦观一别就是数年数年,秦观最终病死在广西的藤县。她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送葬,哀恸而死。
自此,两情已是久长时,却不再朝朝暮暮。
END
▍文字来源:胡钰▍图片来源:网络▍综合整理:凤凰好教师▍编辑:余璐▍声明:本文为凤凰好教师原创,转载请联系编辑。■往期精彩
?文史漫谈丨嗑到了!杜甫和李白的神仙友情!
?文史漫谈丨《古诗十九首》:惶惑于生死,方能着眼于当下
?文史漫谈
汉乐府诗:为何“孔雀”往“东南”飞?
?文史漫谈
《浮生六记》:平凡的生活怎么过得有意思?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实用资料
喜欢,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