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乞巧圖局部——「備辦飲食」
夏曆七月因有七夕乞巧之俗,故有「巧月」之別稱。是月蘭花最盛,又稱「蘭秋」、「蘭月」。《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七月之秋,首秋、上秋、肇秋、蘭秋。」清代厲荃《事物異名錄·歲時》引《提要錄》:「七月為蘭月。」王融法壽樂:「常擢掩芳宵,薰風鏡蘭月。」故以「蘭夜」指七月初七日之夜。謝脁七夕賦:「嗟蘭夜之難永,泣會促而怨長。」
廣東一些地區於七夕節期間有「七娘會」之俗。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七月初七夕,為『七娘會』。乞巧,沐浴天孫聖水。以素馨、茉莉結高尾艇,翠羽為篷,遊泛香之浦,以象星槎。」並引《廣州歲時記》:「七月初七日,俗傳為牛女相會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聯集為乞巧會。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並用通草、色紙、芝蔴、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等,極鉤心鬥角之妙。初六日陳之庭內,雜以針黹、脂粉、古董、珍玩及生花、時果等,羅列滿桌,甚有羅列至數十方桌者,邀集親友,喚招瞽姬(俗稱盲姬),作終夜之樂。貧家小戶,亦必勉力為之,以應時節。初六夜初更時,焚香燃燭,向空禮叩,曰迎仙。自三鼓以至五鼓,凡禮拜七次,因仙女下凡七也,曰拜仙。禮拜後,於暗陬中,持綢絲穿針孔,多有能渡過者,蓋取金針度人之意,並焚一紙製之圓盆,盆內有紙製衣服、巾履、脂粉、鏡臺、梳篦等物,每物凡七份,名梳裝盆。初七日陳設之物,仍然不移動,至夜仍禮神如昨夕,曰拜牛郎,此則童子為主祭,而女子不與焉。禮神後,食品、玩具,餽贈親友。拜仙之舉,已嫁之女子不與會,惟新嫁之初年或明年,必行辭仙禮一次,即於初六夜間,禮神時,加具牲禮、紅蛋、酸羌等,取得子之兆;又具沙梨、雪梨等果品,取離別之義,惟此為辭仙者所具,他女子禮神時,則必撤去。又初七日午間,人家有幼小子女者,咸禮神於簷前。禮畢,燃一小梳裝盆,曰拜簷前,祈其子女不生瘡疥,俗以簷前之神,為齷齪之神也。復有一事,即於是日汲清水貯於罈內,密封之,嘗久貯不變臭味,曰七月七水,調藥治熱性瘡疥,極有特効。」以上所述甚詳,各地或有相似之俗。
清姚文瀚七夕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七夕節期,浙江台州民間有「禮七姑」之俗,人家給年滿十六歲之子女購「七姑亭」,並享祀七姑。親友以備辦禮品來賀。酒宴上,家長或塾師給子女取字或取大名,並行冠或笄禮。此儀式實為成年禮之一。(所謂「七姑亭」,亦稱「七娘亭」,七夕節祝賀成年之燈彩。民眾以竹篾紮製亭臺框架,高二三層,外糊彩紙,上揷「八仙過海」「麻姑獻壽」「劉海戲金蟾」等剪紙圖案,亭中放織女。七夕時,家中有年滿16歲子女者多購此亭,懸掛於庭院或大門口;亦有人家為不滿16歲之子女預先購得,留待次年使用。)
山東地區流行少女食用「巧巧飯」之俗,但食用時間有所不同,臨沂、淄博地區為正月十六日;濱州地區為清明;鄄城、曹縣、平原等地於七夕,乞巧節之巧巧飯為七位要好姑娘湊錢糧而做,食品為餃子。包餃子時,將銅錢、針、紅棗各一包於餃子中,以此乞巧,俗謂食得銅錢者有福,咬到針者有福,吃到紅棗者將早日成婚。(更多七夕節俗,請點閱:此情久長時
七夕起源、節俗與文化;傳統節日:七夕。)
北宋佚名七巧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詩詞中的七夕
和王義興七夕詩
鮑照
宵月向掩扉,夜霧方當白。
寒機思孀婦,秋堂泣征客。
匹命無單年,偶影有雙夕。
暫交金石心,須臾雲雨隔。
七夕夜詠牛女應制詩
謝莊
輟機起春暮,停箱動秋衿。
璿居照漢右,芝駕肅河陰。
容裔泛星道,逶迤濟煙潯。
陸離迎宵佩,倏爍望昏簪。
俱傾環氣怨,共歇浹年心。
珠殿釭未沬,瑤庭露已深。
夕清豈淹拂,弦輝無久臨。
七夕穿針詩
柳惲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複緒。
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
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
流陰稍已多,餘光欲誰與。
漢宮乞巧圖局部——「對月穿針」
擣衣詩
溫子昇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香杵紋砧知近遠。傳聲遞響何淒涼。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同管記陸瑜七夕四韻詩
陸瑜、王瓊等二人上和。
陳叔寶
河漢言清淺,相望恨煙宵。
雲生劍氣沒,槎還客宿遙。
月上仍為鏡,星連可作橋。
唯當有今夕,一夜不迢迢。
七夕詩(同用期字)
盧綸
涼風吹玉露,河漢有幽期。
星彩光仍隱,雲容掩復離。
良宵驚曙早,閏歲怨秋遲。
何事金閨子,空傳得網絲。
清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七月乞巧,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七夕宴懸圃二首
李治
其一
羽蓋飛天漢,鳳駕越層巒。
俱歎三秋阻,共敍一宵歡。
璜虧夜月落,靨碎曉星殘。
誰能重操杼,纖手濯清瀾。
其二
霓裳轉雲路,鳳駕儼天潢。
虧星凋夜靨,殘月落朝璜。
促歡今夕促,長離別後長。
輕梭聊駐織,掩淚獨悲傷。
(儼一作臨)
七夕
權德輿
今日雲軿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競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之桐陰乞巧,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瑟瑟釵
溫庭筠
翠染冰輕透露光,墮雲孫壽有餘香。
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淚兩行。
壬申七夕
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妬識靈槎。
七夕
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懽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鍼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期一作人)
清緙絲七夕乞巧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奉和七夕應令
徐鉉
今宵星漢共晶光,應笑羅敷嫁侍郎。
斗柄易傾離恨促,河流不盡後期長。
靜聞天籟疑鳴佩,醉折荷花想豔妝。
誰見宣猷堂上宴,一篇清韻振金鐺。
七夕應制
王禹偁
斜漢橫空瑞氣浮,橋邊烏鵲待牽牛。
長生殿冷時無事,乞巧樓多歲有秋。
菡萏晚花清露濕,嬋娟新月暮烟收。
華封禱祝華胥夢,誰道神仙不可求。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蘇軾
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癡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漢宮乞巧圖局部——「果盤」
減字木蘭花其一七夕
謝逸
荷花風細。乞巧樓中涼似水。
天幕低垂。新月彎環淺暈眉。
橋橫烏鵲。不負年年雲外約。
殘漏疏鐘。腸斷朝霞一縷紅。
鷓鴣天其二七夕
周紫芝
烏鵲橋邊河漢流。洗車微雨濕清秋。
相逢不似長相憶,一度相逢一度愁。
雲卻靜,月垂鉤。金針穿得喜回頭。
只應人倚闌干處,便似天孫梳洗樓。
瑞鶴仙七夕
史浩
霽天風露好。乍暑退西郊,涼生秋早。
銀潢炯雲杪。擁香車鵲翅,凌波初到。
清歌縹緲。憑危閣、新蟾吐曜。
有盈尊美酒,蛛絲鈿合,拜舞競分天巧。
堪笑。世間癡絕,不識人中,拙是珍寶。
多愁易老。都緣是,不聞道。
騁些兒機智,遭他驅使,畢竟辛勤到了。
又何如,百事無能,是非較少。
漢宮乞巧圖局部——「祭案」,案上之「小人」物件即「磨喝樂」
更多七夕詩詞,請點閱:詩詞中的七夕
佳期乃涼年。
▍本文據相關文史資料綜合整理編寫,圖片來自網路,特此說明。
歡迎諸位點讚、分享。掃描二維碼關注國語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